新聞中心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機械工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行業以穩增長保全局、轉型升級穩步推進的實際行動,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今天,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我們在“奮進新征程非凡十年”專欄中,刊發由中國軸承工業協會供稿的《砥礪奮進 勇毅前行——軸承行業十年發展綜述》一文,展現了過去十年,軸承行業取得的飛速發展和非凡成就。
?
砥礪奮進 勇毅前行
——軸承行業十年發展綜述
中國軸承工業協會
十八大以來的10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民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十年也是軸承行業飛速發展的十年,日新月異的十年。
一、高質量發展是軸承工業的主旋律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軸承行業現有企業約10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300多家,主要分布在全國9個省市自治區。其應用范圍覆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領域。?
按照主營業務收入統計,前100家占全行業的42.8 %,前1000家占全行業的90 %。?
軸承行業從業人員已達40多萬,2012年軸承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398億,軸承產量170億套;2021年主營業務收入2278 億,軸承產量233億套。主營業務收入增長62%,軸承產量增長37%。全員勞動生產率增加了90%。軸承行業在規模增加的同時,發展的質量在不斷提升。
2012年,軸承進出口總額達到78.19億美元。其中出口創匯43.69億美元,進口用匯34.5億美元。2021年軸承進出口總額達到124.17億美元。其中出口創匯69.47億美元,進口用匯54.7億美元。
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使全行業的產品開發能力獲得了顯著的提高,目前軸承產品規格約9萬多種。2012年生產的最大軸承外徑是11.13米,2022年生產的最大軸承外徑是15米。?
2、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軸承行業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有效推進,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等改革重點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以改革促發展,國有資本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國資國企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更加有力,支撐地方經濟社會和國家重大戰略發展作用更加顯著。
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入選“科改示范企業”;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兩家企業入選國企改革“雙百”名單;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入選國有重點企業管理標桿創建行動標桿企業。
一大批優質企業不斷優化優化產權結構。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煥發了新的活力,五洲新春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軸承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贏得了新的發展空間。
2012年我國軸承行業規模以上企業1500家左右,2021年下降為1300家,主營業務收入增加62%,說明軸承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在增加,再次證明發展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我國軸承行業目前的企業主要分為三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從企業的數量來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2.25 %;民營企業數量占87.48 %,外資企業占10.27 %。?
從軸承產品收入來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10.37 %,民營企業占67.04 %。外資企業占22.59 %?
從產品結構來看:深溝球軸承、圓錐滾子軸承占比最大。
從應用領域來看:汽車軸承、家電軸承使用數量位居榜首。
從供給數量來看:低端產品供給過剩,中端產品競爭激烈,高端產品供給不足。
從進出口貿易來看:連續10年呈現順差。
十年的發展,使軸承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整體實力有效提高。
3、產業集聚區蓬勃發展
十年前,我國軸承產業集聚區開始起步,十年后,我國軸承工業逐步形成了區域化的發展特征,功能定位逐步明顯,產能和專業化協作能力都在不斷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已形成的五大產業集聚區。軸承產業集聚區基本情況如下:
老工業基地的文化底蘊使瓦房店(遼寧)軸承產業集聚區展現了雄厚的實力:?
瓦房店作為共和國軸承工業的發祥地,已經有80余年的歷史。經過多年發展,瓦房店軸承產業集群展現了厚重的文化積淀和強勁的發展實力。
瓦房店軸承產業集群擁有軸承及配套企業600 余家,其中規上企業有56家。2021年,瓦房店市軸承產業總產值達180億元,作為特色產業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度名列榜首。
瓦房店是大批馳名軸承產品品牌的發源地與集聚地,十年來,瓦房店軸承產業集群產業影響持續擴大,行業發展態勢良好,企業運營健康高效。曾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創建優秀獎”;被評為“省級出口軸承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軸承)標準化試點”;2022年瓦房店市獲批籌建“遼寧省軸承產業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
產學研的融合使洛陽(河南)軸承產業集聚區打造了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洛陽具有得天獨厚的行業資源,洛陽產學研相結合的軸承產業布局不僅全國唯一,而且在全世界也不多見。以河科大、十院、軸研所、洛軸等單位為支撐,構成了從人才培養、工廠設計到產品開發,生產制造完整齊全的產業鏈條。以礦山機械、有色冶金、內燃動力、拖拉機生產等企業為依托形成了軸承產業的市場應用集群。政府引導和市場調解相結合,提升了洛陽軸承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
洛陽是國內軸承產品品種最全、用途最廣的綜合性軸承生產基地。洛陽軸承產業堅持創新引領,將搶抓“風口”產業發展機遇,形成了航天軸承、機床軸承、風電軸承、盾構機軸承、軌道交通軸承等配套大國重器的產品優勢。十年間產品技術指標不斷提升,記錄多次刷新,形成了國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端軸承產業集群。
“專精特新”的發展模式為蘇錫常(江蘇)軸承產業集聚區注入了發展的動力:?
?蘇錫常背靠長三角經濟區,軸承產業應用市場廣闊,專、精、特、新優勢明顯。產品主要為小型、中小型、中型軸承。特色產品有汽車軸承、家電軸承、機床主軸軸承、紡織機械軸承等精密軸承。這里的企業定位準確,深耕某一領域,瞄準某一市場,打造某一產品,形成某一優勢。把一個軸承產品做到極致,從小產品看到大市場,從小零件看到大產業,他們或者進入資本市場,或者走出特色之路,在市場競爭中游刃有余。開辟了一條“專精特新”發展的廣闊道路,
市場競爭中發展起來的浙東(浙江)軸承產業聚集區充滿活力:?
浙江是我國的軸承大省,浙江軸承產業集聚區的活力來源于市場的風向標,特點是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十年間,這里誕生了從民營企業成長為行業排頭兵的傳奇,這里也發生了從提升軸承產品質量出發到自主研發軸承材料的故事,這里齊全的軸承產業配套環境吸引了國際知名品牌,SKF制造基地從都市搬遷到軸承軸承之鄉,并兩度增加投資。這里軸承產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這里軸承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行業的四分之一。浙江不僅擁有年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而且形成了一批實力雄厚的中定型骨干企業和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型號品種多,尺寸跨度大,覆蓋范圍寬,應用領域廣,市場前景好。主要產品有風電軸承、汽車軸承、電機軸承、電動工具軸承、家電軸承、農機軸承、軸承鍛件和軸承鋼管等。
企業的轉型升級使聊城(山東)軸承產業集聚區釋放出發展的潛力:
山東的軸承產業發展有其自己的特點:發展初期,這里區位優勢不明顯,人才效應不突出,但他們從關注民生起步,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發展奮斗之路,新時代走出了一條轉型升級之路。三十年發展,十年巨變。當年滿臉滄桑,東奔西走的“草根”,已華麗轉身為深諳市場變幻、熟悉生產經營的行家里手;當年白手起家的小伙子,已經成長為耳熟能詳的軸承企業家。企業的轉型升級使山東軸承產業形成了軸承市場蓬勃發展、軸承制造邁向高端的良性循環,以相對完整的軸承產業鏈開創了適合本地發展特點的自主創新軸承產業集群新模式。山東博特的薄壁軸承、山東宇捷的調心滾子軸承、山東騰工的關節軸承、青島泰德的汽車軸承、聊城金帝的保持架、山東東阿的鋼球等都以值得信賴的品質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目前山東軸承產業集聚區已經成為我國軸承產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除此之外,河北的臨西、館陶、安徽的靈璧、河南的方城等地都結合自身的特點,他們瞄準軸承產業,聚集優勢資源,承接產業轉移,挖掘市場潛力,走出了軸承強縣的發展之路。
十年的黃金時間,為我國軸承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雖然各地的起步的時間、發展的特色、產品的水平、應用的領域各有不同。正是這種差異化產生的互補性,多樣化體現的包容性、市場化表現的競爭性,打造了相對完整的軸承產業鏈。促進了軸承行業的發展。
4、發展步伐穩中有進
以上是十年來軸承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統計,測算了同比增長幅度,可以明顯看出十年來的行業經濟走勢。近十年來,我國軸承產業穩步發展。進入“十二五”期間,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率為4.45%,十三五的經濟指標雖然波動比較大,但總體來看,穩中有進,波動前行。五年間保持了主營業務平均4.35%增長速度!笆奈濉币巹澋牡谝荒,主營業務增長率超過了16%,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這些數據表明:波動是常態,上漲是趨勢,發展是必然。高質量發展是軸承行業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使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與新冠疫情頻發,風險挑戰加劇,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使復雜經濟形勢充滿了不確定性,軸承行業經濟運行逆勢上揚,充分體現了行業的韌性和潛力。
二、自主創新是軸承行業的驅動力
1、創新體系逐步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也是軸承行業堅持自主創新的十年。經過全行業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層次清晰,定位明確,分工合理的軸承產業創新體系,為行業進步提供了重要支撐。
基礎研究——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機械工業智能軸承技術與系統重點實驗室、西安交通大學現代設計及轉子軸承系統重點實驗室等等,形成了以高校為主體,由院士領銜的軸承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創新研究團隊。
應用基礎研究——洛陽 LYC航空精密軸承國家重點實驗室,立足應用基礎,扎根軸承企業,輻射軸承行業,引領科技進步。
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瓦軸國家大型軸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科大高端軸承摩擦學技術與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以工程化為中心,研發工程技術技術,著眼工程化項目,解決工程化問題,實現工程化突破。
企業軸承技術創新——全行業共有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13家 ,工作重點在產品創新,產品的系列化,對全行業技術創新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中小企業技術開發——以省級企業技術創新平臺為主,如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引導創新要素(人才、軟硬件)向中小軸承企業集聚,將產品研發成果工藝細化、落地實施,做好技術服務,提升產品競爭力。
十年來,軸承行業以自主創新體系為核心,以軸承產業鏈為基礎,建立了緊密完整的創新鏈條,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攻克一批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為軸承行業實現高端突破,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2、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十年來,軸承行業已通過鑒定的科研成果300余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榮獲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156項,其中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53項,三等獎86項;機械工業科技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3 項,三等獎7項。
軸承行業承擔科技部國家重大專項20多項,承擔工信部工業強基工程“一攬子”突破重點項目6項,工業強基“一條龍”應用計劃項目1項,工業強基平臺建設項目2項。
2012年—2022年滾動軸承標準化工作圍繞高端裝備重點應用領域,以提升軸承性能、可靠性和壽命為主攻方向,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制修訂國際標準3項(其中已發布1項,待發布2項);發布國家標準77項,行業標準45項,國家標準外文版3項。
在國際標準化領域,我國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化文件ISO/TR 20051《關節軸承? 額定載荷系數的推導》2020年5月正式發布,實現了中國主導制定滾動軸承領域國際標準零的突破。
3、創新產品不斷突破
自主研發的航天軸承助力中國飛天夢想。
最近十年是我國航天工業發展最快的十年,在實現中國飛天夢想的征程中,軸承行業創新拼搏,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航天軸承是科技進步的結晶,自主創新在航天軸承的研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航天神器中的無數旋轉部件中,都有我國自主研發的軸承產品的護航與堅守。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到嫦娥探月工程,從天宮實驗室到天舟飛船,從火星探測到北斗導航,軸承研發突破了特殊環境下的高精度指標、長期在軌使用壽命等重大難題,滿足了航天工業發展的需求,為我國航天工業的發展交上了一份合格的軸承答卷。軸承行業既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受益者,也是我國航天工業發展的貢獻者。2021年2月,洛陽軸承研究所科技人員代表軸承行業作為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單位之一,再次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城市軌道交通軸承在中國標準地鐵列車成功應用。
為推動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升城軌裝備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從2019年7月開始,中國中車聯合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各地鐵公司、科研院校及協作單位共同實施了系列化中國標準地鐵列車研制及試驗項目。中國標準地鐵列車以中國標準為主導,采用標準化、模塊化、系列化的設計理念,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軸承行業六家企業參與其中。它們作為系列化中國標準地鐵列車高端軸承的研制單位,全面開展設計、仿真分析、檢測試驗,以及軸承套圈、滾動體、保持架、密封件、特種材料、特殊熱處理、特殊工藝等關鍵技術攻關,完成了軸箱軸承、齒輪箱軸承、牽引電機軸承、冷卻風機軸承等系列軸承的研制和試驗。2021年我國自主研制的軸承成功地應用于中國標準地鐵列車,為我國軌道交通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盾構機軸承的成功應用,結束了我國盾構機主軸承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主軸承被稱為盾構機的“心臟”,承擔著盾構機運轉過程的主要載荷,是刀盤驅動系統的關鍵部件,但受技術壁壘制約,我國盾構機主軸承長期依賴進口。
2015年7月,中鐵裝備集團聯合國內主軸承、減速機技術優勢企業――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和鄭州機械研究所,成功申報工業轉型升級國家強基工程,承擔盾構/TBM主軸承減速機工業試驗平臺建設項目,向著盾構核心關鍵技術發起攻堅。
經過多年攻關,突破了盾構主軸承關鍵設計、盾構主軸承材料與熱處理、盾構主軸承精密加工及檢測等技術,研發了首批國產化6米級常規盾構3米直徑主軸承,實現了進口替代。
“中鐵872號”是我國首臺采用國家強基工程試驗的3米級國產主軸承盾構裝備,設備開挖直徑6.83米,主軸承直徑3.06米,整機長度約85米,總重約550噸。以此為標志,結束了我國盾構機主軸承長期受制于人,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大功率風電機組主軸軸承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近年全球風電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我國風電裝機規模穩居全球第一,領跑世界。風電機組配套軸承作為核心關鍵零部件,自主創新,進口替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在國內風電軸承龍頭企業的努力下,大功率風電主軸軸承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大功率風電主軸軸承配套的記錄多次刷新:
2022年7月27日,洛陽新強聯研制的“12兆瓦海上抗臺風型風力發電機組主軸軸承”成功下線,并通過中國軸承質量檢測中心檢測,各項指標均達到用戶要求。該軸承直徑3.5米,重量超過14噸,可承受47500 kN·M的傾覆力矩。在研制過程中,通過對中頻淬火無軟帶工工藝攻關、通過對感應器改進,使滾道淬硬層深度超過10毫米,滿足了高承載能力的要求。
?2022年9月15日,洛陽LYC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16 MW平臺風電主軸軸承順利下線交付,標志著風機行業關鍵部件國產化替代工作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為確保產品研制,洛軸將行業領先的研發制造優勢與用戶使用經驗相結合,在原材料選擇、產品設計、工藝制造等方面反復進行設計論證,并采用有限元分析等手段,在產品熱處理、工序加工、保持架制造、表面涂層等方面取得突破,解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
三、成長壯大是軸承企業的關鍵詞
1、龍頭企業相繼崛起
回望行業十年的奮進征程,無數的軸承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里拼搏奉獻,砥礪前行,它們創造了奇跡,贏得了成長。
每年我國都有一定數量的軸承企業連續進入中國機械工業500強名單 這里有百億級的軸承企業排頭兵,有底蘊深厚的軸承行業老字號,有為國家重點工程做出突出貢獻的行業領頭雁。他們是軸承產業鏈的龍頭,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肩負著振興制造業的使命,對產業鏈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2012年軸承行業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億元的企業有32家,合計主營業務收入為544億元;2021年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億元的企業有46家,合計主營業務收入為916億元。
2、專精特新不斷涌現
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迅速發展是軸承行業發展的又一重要特點。十年前這些企業有的名不見經傳,有的剛剛萌芽,但十年中它們聚焦實業,立足主業,深耕行業、發展產業,專注細分市場,為軸承行業提供優質的部件或配件,在分工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打造了知名品牌,成就了一番事業,闖出了一份天地,成為軸承產業鏈重要生力軍。
2016年以來,軸承行業榮獲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7個,單項冠軍培育企業2個,單項冠軍產品1個;榮獲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7個。其中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獲重點支持。
3、軸承企業走出國門
隨著企業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范圍的不斷增多,國際視野不斷開闊,走出國門做強民族品牌,占領國際市場,已逐漸成為國內優秀軸承企業的共識,并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展現了中國制造的力量。我國起草的滾動軸承領域國家標準外文版于2020年正式發布,對于于加快中國軸承“走出去”的步伐,提升我國軸承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在此分享四個軸承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成功案例:
1、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德國軸承公司
2013年8月19日,在法蘭克福,中國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公司同德國百年軸承公司KRW的股權所有方BWK公司簽署股權交割協議,收購了BWK持有的KRW軸承公司全部股份。成功并購德國KRW軸承公司,這標志著瓦軸集團“國際化”戰略取得重大進展。
2、襄陽軸承收購波蘭軸承制造企業
2013年襄陽汽車軸承股份有限公司斥資人民幣2.03億元,成功收購了波蘭工業發展局持有的波蘭克拉希尼克滾動軸承股份有限公司(KFLT)89.15%股權。經過長期的運籌帷幄,這家波蘭最大的軸承企業,被襄陽軸承攬入旗下。這意味著,襄陽軸承開拓海外市場的模式,從單一的產品出口轉為國外基地生產直銷。這是襄陽軸承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有益探索。
3、常熟長城軸承有限公司建立歐洲研發中心
常熟長城軸承有限公司于2015年在德國全額投資設立“長城軸承歐洲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00萬歐元,前期投資總額為285萬美元,主要負責球軸承、滾珠軸承、機械零配件的進出口業務,對境外研發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其重要的意義。2020年常熟長城軸承有限公司歐洲公司研發中心正式成立。
4、慈興集團建立北美制造中心
2017年8月,慈興集團北美制造中心底特律成立,慈興集團高端軸承制造正式打入美國汽車工業核心地區。這是慈興集團“產品制造和研發國際化”戰略實施的重要步驟,它標志著慈興集團轉型升級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該中心的成立為中國軸承正式進入福特、通用等汽車巨頭控制的國際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奮進新時代,邁向新征程的今天,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守正創新,努力前行,為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